2013年5月12日 星期日

《旅遊玩家》

謝謝旅遊鍾邀請,繼上了ITA電台之後,我又到了d100《旅遊玩家》當嘉賓,分享今年打工換宿的活動詳情。


不記得之前有沒有在這裡分享過,雖然平日工作、義工服務不乏一些公開演講的機會,但是對於電台訪問、電視台訪問我還是會很緊張,表現很不自然。不過原來在經驗老到的主持帶領下,做電台訪問就像跟朋友談天一樣輕鬆,一樣自然。

希望之後還會有機會再接受訪問吧。

2013年4月27日 星期六

給十年後的我?

工作以外,我也會參與不同的活動。而今日是JA Company Program十週年的大日子,計劃每年模擬一家公司的過程,讓學生有機會組織自己的生意,由招股、計劃、擺檔售賣、寫報告、公司清盤等等所有程序都包括在內;今日有幸與其餘9位不同年份的「舊生」在台上分享,當中有人成了機構的員工,有人成了活動的負責老師,而我也由當時一個中六學生,搖身一變成了今年的Business Advisor,感觸良多。


想當年,我還是一個剛剛升上中六不久的黃毛小子,不懂得甚麼人情世故,只是知道要把事情做好。在這個十週年的日子,台上的我們身份已經不再是學生是,唱著「給十年後的我」的時候,我不禁問自己下一個十年我會繼續無悔地過嗎?

出來社會工作,有時不免要妥協,但妥協之餘,更重要的是知道自己的底線,保守著自己的良知,直至最後。

2013年4月20日 星期六

Travel for Future 專欄 (二)

記得當上半個旅遊記者之前,自己已經十分喜歡到處走走看看,每次走到別的地方,總會反思香港的經驗,再去想到底我們想要怎樣的城市。在三年的大學生涯當中,我一共去了九次不同的交流活動,到過超過十個不同的城市體驗生活。而最後一個,有幸成為龍傳基金「全球公民計劃」的組長,到紐約聯合國總部去交流。

短短一星期的行程,我們到聯合國總部、紐約大學、世貿遺址、香港經濟貿易辦事處等參觀,聽了聯合國政治事務部(Department of Political Affairs)、支持和平建構署(Peace-building Support Office)的親身介紹,又跟對外關係委員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的訪問學人會面,又聽了Human Rights Watch的研究主任把香港與大陸的現況娓娓道來,還有Morningside Center精心準備的互動工作坊等等,行程好不緊密。

去年交流的主題是全球衝突,請來的嘉賓有的是聯合國的項目主任,有的是研究衝突的專家,有的曾經是戰地記者,討論的話題既具學術性,也有一定實踐的意味。然而,總括而言,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在當一個全球公民之餘,不忘本土參與。因為只有透過積極的本土參與,我們才能建設一個強而有力的公民社會,而一個強而有力的公民社會,往往是人民的力量所在。

全球衝突面向眾多,要一時三刻拆解當今局勢並不容易,所以我還是專注自己最感興趣的籌疇研究好了 城市設計。近年香港的市區重建、臺灣的都市更新都鬧得熱哄哄的,圈地、收地等等的手法層出不窮,在社會爭議不斷的時候,那時我在想到底外國的經驗又是怎樣的呢?大概是源於學生會時期的經驗,每到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我都總愛觀察那裡的城市設計。而來到美國,就一定要看看他們的汽車文化。在美國,大多數人養成以車代步的習慣,其實並非因為國土幅員廣大,而是因為許多城市都是專門為汽車交通而設計的,四通八達的車道與大量的停車空間,打造了流暢的行車環境,讓人習慣了開車的便利。

觀乎香港以至中國大陸,我們都彷彿預設了建設道路是為了未來汽車的增長。當汽車湧進城市,不但造成交通擁塞,其排放的廢氣更帶來嚴重的空氣污染。而事實上,以不斷增加道路供應來應付日益增長的汽車需求並不是治本的方法,許多歐洲城市已於多年前著手改善市區的步行環境、減低行車速度、建構自行車環境、提供汽車共享服務等,為建設人性化的城市而努力。

「道路到底是有甚麼作用的?」

也許很多人會回答是給汽車用的,但其實人才是道路真正的主人。除了交通,還可以用來逛街、遊戲、吃飯、喝咖啡從人車分流到人車合流,近幾十年來,歐洲對於道路使用的觀念有了很大的改變,比方說荷蘭就在三十年前已經開始重新設計街道、縮減原有車道,並配合植裁、路樹、花圃等的設計,使車輛無法呼嘯而過,讓行人放心在街道上行走。

近年,香港愈來愈多人嘗試推動單車文化,希望可以踏出一步。可是要成功推動這項發展,大眾運輸系統是否可以支單車是推廣單車文化的關鍵。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摒棄以往那種「人車分流」的二元概念,而去接受「人車合流」的概念,著力使單車成為我們城市生活的一部份。

說到底,我們想要怎樣的城市,貴乎我們願意踏出怎樣的一步。下次去旅遊的時候,走走看看,說不定會有更多的收獲,有更清楚的想法。

「只有用心靈,一個人才能真正看得明白,單是透過雙眼看不見事情的真相。」

-《小王子》

原文載於第四期Travel for Future雜誌;半個旅遊記者的故事

2013年2月19日 星期二

把握時間 搶佔話語權

根據個人的觀察,以香港人的速度,消化一個消息的時間由數個小時至一天不等,但肯定的是,一天過後,有關消息的散播已經幾近飽和,再分享出去也不會獲得很大的迴響。

而甚麼旅遊資訊會引來最大的迴響呢?相信不用開估,大家也知道是平機機票吧!

而要搶佔話語權,一言以蔽之:「快!」

說來容易做時難,現時市面有時專攻旅遊優惠的網站,消息往往最快最新,在Facebook上發佈有關資訊,往往都只能「執二攤」。

但是只要適當使用論壇,當中的威力仍然是頗大的。就以昨天香港航空的機票優惠為例,我在論壇開設一個題為「台灣d機票平到痴左線!」的題目,隨即吸引到大量讀者的眼球,網站的流量就是這樣在數個小時內直線上升。



而Facebook也有斬穫,一日多上升了近300人,算是近來比較成功的一個案例。但當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在論壇上無意識地「灌水」,或一味hard-sell自己的產品仍然是死路一條,甚麼會令該論壇死氣沉沉,要小心小心。

2013年2月18日 星期一

hard-sell無法

今時今日,不論是公司還是個人,都會利用Facebook的粉絲頁和微博等等的社交媒體作宣傳、資訊更新之用,在可見的將來,這仍然是市場的大勢。

在這個資訊氾濫的世界裡,起初的時候有人會「買Like」,因為粉絲人數愈多,就好像可以揭觸到更多潛在的客戶,將訊息傳得更開。可是,在網絡世界裡,有粉絲不等同有收視,有收視不等同有錢賺。粉絲人數有多少,明眼人一看就會知道當中的真偽。

又有人以為很容易就可以在現今的網絡世界裡一夜成名,Youtube可以一夜之間爆幾萬人,Facebook Post可以被瘋狂轉載,但在現實生活中,這只是少數。更多的,是慢慢地等待收成。就像自己開設的「半個旅遊記者的故事」這個專頁一樣,經過3個多月,終於有250位粉絲了。一開始時多得朋友支持,不出3天就有超過100位粉絲,之後就開始偶然在論壇宣傳,慢慢地令數字上升起來。



而要在論壇宣傳到底有甚麼方法?呵呵,今天我做了一個成功的驗,下篇再跟大家分享。

2013年2月17日 星期日

職業病


今日是老友新店開張的大日子,一班中學同學到場祝賀。說起來,由中二的時候認識這位朋友,到現在已經十年有多了。


這十年間大家都經歷了很多,最記得的是當年中四五的時候為了經濟科全級第一名而拼得十分激烈,最後他以3分左右反超前,順利摘下該科的全級第一,哈哈。對於進了大學就沒再認真「讀書」的我,現在想起來也覺得格外有趣。

到了選大學的時候,他選了金融系,最後更First Hons畢業。但人生嘛,本來就有很多條不同的路,現在他既是基金經理,也是小食分店的負責人。



席間的同學,有的在讀書,有的在從事教育工作,有的從事建築行業。我想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職業病,我想說的這種職業病是一種思考的慣性。比方說,說到要推廣這家小店,讀書的朋友可能會想介紹給身邊的同學,教師可能會想介紹給自己的學生。

而我呢?我一看到就在想可以怎樣替這個朋友安排報章、雜誌的訪問,又或者怎樣在論壇做宣傳。我朋友聽到之後就問,香港這麼多食店,憑甚麼可以找到人訪問?又怎樣可以在論壇宣傳而不被人攻擊呢?

哈哈,我想這就是一種公關的工作吧。每件產品 / 每個地方都可以被包裝起來,透過將不同的元素重新組合,有時就可以拼出一則具新聞價值的故事吧。個人認為在現在這個資訊氾濫的世界,單靠賣廣告已經不能吸引讀者的眼球。反而是一些人性化的故事更加能夠引起大家的共鳴。

說回朋友的分店,今天吃過他們的招牌章魚小丸子,跟天水圍店一樣,依舊真材實料,大大粒。



可能也是職業病的關係,對於產品的擺位、燈光,又或者食物的外觀、配料的位置等等都十分留意。而看看上面這張相片,就知道朋友對於這方面沒太留意,但說到底,一切的所謂「公關」或「廣告」,如果產品本身不行的話,也是不能突圍而出的。比方說,iPhone的成功不單在於出色的公關手段,關鍵反而是在於產品本身。這個道理,套諸四海皆準。

真意小食店
天水圍店:天水圍天湖路1號新北江商場1樓原宿地帶D1號鋪
大埔店:大埔富亨邨街市 (唐心.燒 Tang's Restaurant對面)

2013年2月14日 星期四

開爐 繼續大掃除

新年假期過後,正月初五的日子,大家都要開爐了。而對於我來說,由於部份客戶還在休假,而且今天是情人節嘛,所以找人的工作還是留待下星期做好了。今天就繼續這幾天的「網站大掃除」的工作。

有人問我為甚麼名為「半個旅遊記者」,之前也解釋過我的工作還包括業務拓展、公關、活動籌辦等等的工作,而比較少談的是我另一項日常的工作 - 網站維護。

要維持一個網站的運作,除了每天貼文更新之餘,也要定時清理一些Spam Comment, 之前因為辦活動期間沒留意,幾日之間就累積了大量的Spam, 清理了數個月還沒完成。

另外,之前替網站換了"Theme"之後發現有些位置好像走位了,有點難看。於是我就先用Google Chrome來檢查「網站元素」,然後再找出相關的CSS把它改掉。


有時候,做人做事都真的需要摸著石頭過河的。我由最初進來的時候甚麼程式碼都不懂,短短半年間變得可以更改簡單的設計,不是困難,但也並不簡單。

希望大掃除之外網頁的外觀會更好,令讀者停留的時間更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