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6日 星期六

Green Monday執行總監陳貝兒小姐訪問

回港一個星期,每天都馬不停啼地外出做訪問,為即將出版的Travel for Future雜誌作準備。

昨日繼續人物專訪系列,跟Green Monday執行總監陳貝兒小姐訪問,「有線娛樂主播一姐」之名非浪得虛傳!一舉手,一投足,都十分有風範,答問題的時候簡潔,差不多每一句都可以成為"Sound-Bite",實在令我佩服。


有時我在想,到底我需要多少年時間才可以有這樣的功力呢?我又會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呢?這些都是每次我做完人物專訪會問自己的問題。

2013年7月4日 星期四

《奪命金》

記得很久很久以前,大概是中四的時候,當時參加了一個創業比賽,評判是經濟日報的副社長石鏡泉。那時候他說過一句話:「石器時代的人要懂得打獵;農業時代人們要懂得耕作;現今商業社會人要懂得投資。」

投資不等於投機,的確在香港這個萬百物飛騰的社會,適當的投資可能真的可以保本,可以讓人生活得更好。然而,當股風熾熱,樓市變形,這樣又對社會健康嗎?

《奪命金》是杜Sir的作品,講述幾個角色的故事,他們看似絲不相連,但在這個時代的巨輪下,在資本主義下,他們最終的命運都是相近的。

劇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角色是何韻詩飾演的Teresa,Teresa於銀行任職,在老一代人看來,也許是一份很好的工作。但劇中很著墨地去揭露現時銀行愈來愈著重投資部門的實況,也表達出一種身不由己的矛盾。Teresa在推介投資產品予年屆六十的群姐的時候,她是知道那種基金是高風險的,也知道投資失利可能讓婆婆萬劫不服,不過她長期未能交出好成績,沒有甚麼客人,婆婆就成為了她的救命丹。在衡量之後,她也只好跟婆婆去完成那項交易。



完成那項交易,需要一定的程序,包括測試婆婆對於風險承擔的能力與投資經驗,這是現時「基金佬」須要的做法,但試問一個數十年來單靠儲蓄為生的婆婆又怎會有這種認知呢?於是Teresa就替婆婆進行錄音,錄音前再三叮囑婆婆甚麼都要回答:「清楚明白。」

一句「清楚明白」,可以蓋過很多法律上的問題,也蓋過人內心的掙扎。說到這裡,我記得《天與地》裡面林保怡的一句獨白,很深刻,很有張力。

「人性的良知本來就是最脆弱,最不堪一擊,最容易為撒旦所擺佈;一個人,雖然只是簡簡單單撒了三次謊,已經足以背叛人性本來最真善美的一面。」

當然,這句話可能說得過火位了,但有時善惡只是一線之間的選擇。一念之間,就可以改變很多事情,包括自己的命運。

最後,想多用一句《天與地》的對白為這篇散亂的電影雜評作結:

「一個愚蠢的人,無論他做好人或壞人,對人和事的影響都不會太大。但如果是一個聰明人,他只有一條路可以走,就是做好人。如果他走相反的路,他會越踩越深,回不了頭,不僅是他自己,連他身邊的人也回不了頭。」

所以我選擇做一個好人,哈哈哈。


One Day《情約一天》

早前飛往德國旅遊,由香港台北來畈的時間太短,不足以看一套好電影,不過由法蘭克福飛回台北的長途機,最佳的消遣非過於看電影了。



One Day《情約一天》,由1998年7月15日開始,講述一段長達20多年的故事。故事的男女主角Dexter和Emma在畢業舞會後,因一場未完成的性事成為了知心好友,約好在每年的7月15日必會聯絡或約會對方。就是這樣,他們開始了這段長達20多年的故事。

看畢整個故事,我就覺得這套電影跟《生日快樂》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先說男女主角,在《情約一天》中,男主角Dexter是個俊俏的小伙子,好色好勝,《生日快樂》裡的小南是個家底不錯的優材生,個性風流;女主角Emma和小米都是對自己沒信心的人,總是害怕失去。因為害怕失去,所以她們不想擁有。

記得在《生日快樂》裡面,小米跟小南說過要做「比好朋友更好的朋友」,而在《情約一天》裡,Emma也不是對Dexter有類似的要求嗎?可能她們會覺得維持著這種曖昧的距離就可以一生一世,就可以不用擔心分開,但不幸地,在這兩套電影裡面,故事的結局都不是如她們所願的。

然而,走在這條路上,不管結局如何,在兩套電影裡面,男女主角都因為對方而變成一個更好的人。在《情約一天》裡面,女主角Emma由最初畢業迷糊的狀態走了出來,由待應生到後來一展才華,成為一位作家,或多或少也因為有Dexter的鼓勵和親身見證。儘管她後來意外去世,不過這樣的轉變也是好的吧;在《生日快樂》裡面,小米由一個升學不成的小女生,把鋼琴學得更好了,出國了、學車了,活得愈來愈多姿多彩。

而有趣的是,對於男主角的變化,兩套電影都沒有明確的說出他們變成了一個怎樣的人。在《生日快樂》裡,小南患上癌症,編了自己要結婚的結局讓小米死心,但他也死了;在《情約一天》裡面,男主角Dexter經歷20多年的轉變,由一個花花公子,半紅不黑的電視台節目主持,變成人家的丈夫。後來有女兒了,但離婚了,失業了,卻開始變得穩重了。

也許,在男人與男孩之間,的確需要跨過一大段路才可以到達。故事的尾段,Dexter問他女兒覺得自己為父如何,女兒說:「我不答。你知道自己是甚麼貨色。」(You know what you are.)。這句對白,也許正正表達了這種未知。

2013年7月3日 星期三

訪問Green Monday創辦人Francis Ngai

今日下午在Good Lab跟Green Monday其中一位創辦人Francis做訪問,從Green Monday說到社企,又從社企略略談到香港的貧窮問題、商界參與等議題,頗為豐富。



其中我最欣賞的,是Green Monday推廣的方法"Move a baby feet to go Green",他們明白要一時三刻改變人們的習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過從星期一吃得輕一點開始,慢慢發展下來就可以衍生出不同的可能。而個人觀察所得,Green Monday推出近一年以來,不管是媒體上,還是日常生活上,都可以看到香港人對於茹素的態度改變,再不止是「食齋」咁簡單!

我總是相信要推動社會改變,必須從個人做起,由自己去感染身邊的人,再慢慢的令其他人都開始去了解發生甚麼的事情,繼而形成一股氣氛、一種風潮。當然,這件事說易行難,操作的時候需要考慮很多不同的因素,也要找對定位鑽進去。希望Green Monday的成功可以帶來更多的轉變,令我們的社會變得更好,共勉之。




2013年7月1日 星期一

史特加 美麗的小城

史特加,德國南部的工業重鎮,也是Mercedes-Benz的總部所在地。一路以來,對於史特加的感覺可能因為它是工業重鎮的關係,總覺得是悶悶的。不過今次來訪兩日,就深深被這個美麗的小城深深吸引。

走到史特加的市中心,適逢星期六,人頭湧湧之餘,更有樂隊在類似貨櫃的場地表演,載歌載舞。繼續沿大街走去,則發現另一隊樂隊在即興表演,大唱RAP歌。一個城市的活力,就是看這裡的人有多「放」,可以有多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聲音,而這裡,就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城市。




如果怕太熱鬧?那麼走上史特加的山頭遠眺這座城鎮也頗為合適。記得到達當日,我就問酒店的職員有甚麼地方是他們平日會去看風景的,於是她就介紹了一個叫“Teahaus”的地方給我。要到這個地方,可以坐U線到Bopser下車再走上小山路,約10分鐘,就可以到達。這裡看似是當地的「拍拖勝地」,坐在小山丘上,與心愛的人一同分享美景的確是一件浪漫的美事。





如果不喜歡小山丘,也可以到當地的Chinese Garden去看風景,一樣美麗。到Chinese Garden,可以在主車站乘一個站到Stadtbibliothek,再乖44號巴士到山頂再走下去,沿途會看到葡萄園與民居連成一線的風景,賞心悅目。





而值得一提的是,史特加是全德國首個設有電車系統的城市,這條上山的電車路段至今已有近100年的歷史,車廂保留原來的設計,是電車迷朝聖的好地方。



來到史特加,當然要參觀其聞名天下的Mercedes-Benz Museum 賓士博物館。該博物館於2006年開幕,耗資一億五千萬歐元。博物館共設九層,佔地超過1.6萬平方米,展出160架汽車和1500件展品,是全世界唯一能將百多年的汽車發展史一一展現眼前的地方。


想知道更多我的德國遊歷?可以到我的個人專頁「半個旅遊記者的故事」參觀

圖片由Nikon 1 J3拍攝
(編按:本文拍攝之相機供應商借出,本人並無收取任何稿費等酬勞)

法蘭克福 現代以後

法蘭克福,歐洲的心臟地帶,位處德國中央,是一個國際金融中心。在這裡,有新式的建築,有摩天大廈;法蘭克福,歐洲的文化命脈,是一個現代以後的城市。

當所謂現代化的城市或國家在不斷追求更快更高的時候,法蘭克福這裡所追求的卻是一種安身立命的平淡。與其他德國很多城市一樣,這裡在二次大戰時候飽受戰火摧殘,戰火過後,這裡的人也許曾想過將一切舊有的事物移平,但最後還是決定將以前的建築保留下來,保持城市原有的格局。

走在法蘭克福,你不難會看到當地的屋子新舊夾雜,因為當地的政府並沒有將舊的屋子移走,騰出空間去興建更多新式大廈。相反,他們保留著碩果僅存的舊房子,並在旁邊興建相似的新房子,配合本來的地貌。




走在這個城市,你會發現這裡的人喜歡以單車代步;在美因河畔,有人散步、跑步、踏單車、野餐,甚麼可能都可以存在。坐遊輪遊美因河畔,你會看到兩旁的新式建築,包括2014年歐洲新中央銀行的所在地,仍然在這個歐洲的心臟地帶。






說法蘭克福是個現代以後的城市,是因為這裡既有城市的方便,但比不少現代化的城市多了一份包容,多了一份寧靜。與其說這裡是一個適合旅遊的城市,不如說這裡更適合人們生活!

“Discover Frankfurt, as a way of life” 當地旅遊局的一句宣傳口號,大致也有這個意思。

也許,如果我們能夠在香港這個都市化的環境之中,能夠找到不同的生活方式,打造更多不同的人文空間,這個城市會更加可愛。

個人專頁:半個旅遊記者的故事
https://www.facebook.com/travelreporterhk

圖片由Nikon 1 J3拍攝
(編按:本文拍攝之相機供應商借出,本人並無收取任何稿費等酬勞)

Mercedes-Benz Museum 賓士博物館

來到史特加(Stuttgart),當然要參觀其聞名天下的Mercedes-Benz Museum 賓士博物館。該博物館於2006年開幕,耗資一億五千萬歐元。博物館共設九層,佔地超過1.6萬平方米,展出160架汽車和1500件展品,是全世界唯一一家將百多年的汽車發展史一一展現眼前的地方。



與其說這是一個汽車發展史的博物館,不如說這裡是一個人類學博物館。畢竟汽車的出現與人類的發展歷史息息相關。從這裡九層的展覽,仔細一點看,不難發現兩旁的展版都在解釋他們與世界歷史的關係。因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軍備競賽而加速發展;因一次大戰後的德國威瑪皇朝的嚴重通脹而合拼;因為希特拉上場而再獲大力發展,並配合希特拉發展軍備用品;因為美國要抗衡蘇聯而推出馬歇爾計劃,當中獲大力資助的就是德國的汽車工業。種種故事,都默默地訴說著上個世紀的發展軌跡,也令我對這百多年來的歷史進程之快有點驚訝。






而走出博物館,旁邊就是史特加足球隊(VfB Stuttgart 1893)的主場,史特加是東西德統一後首屆德甲冠軍,多年來亦孕育了不少德國球星。可惜參觀當日為星期日,而且球季未開始,故無綠一睹眾星的風采。

再向遠方望去,那大片的土地就是史特加的萄葡園。如果怕在地下拍照不夠效果的話,大家可以走上旁邊停車場的頂樓再拍,效果會好很多。




圖片由Nikon 1 J3拍攝
(編按:本文拍攝之相機供應商借出,本人並無收取任何稿費等酬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