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1日 星期五

回首2012




20121221日,聽說是世界末日。雖然近來每天都在寫末日前的告白,但其實我是不相信末日的。或者說,末日與否,人都要繼續生存。

Facebook上看到朋友有個有趣的活動

【徵文分享】如果明天就要死,我想用一段100字既文總結我既一生

讀過黃國鉅老師Death & Culture的朋友,相信對於托爾斯泰的鉅著“The Death of Ivan Ilyich不會陌生。裡面描述著的一段最平凡而最恐怖的「生命」。故事的主角是一名法官,終身奉公守法,但卻沒有思考過自己想要怎樣的人生。他努力讀書、結婚、生兒育女都是為了滿足社會的期望,到了死亡來臨的一刻,他才突然發現自己的生活原來是那樣的虛空。

話說頭來,這年2012,我又做過甚麼呢?三年的大學生涯又帶給我甚麼呢?

話說去年的聖誕節,我跟GEILI去了印度到當地交流及旅遊,回來之後我就開始最後一個學期的大學生活。大學三年,除了認真讀書之外幾乎甚麼事都做過,來到最後一年,竟然開始認真讀書起來。無他的,因為我遇到一些好老師,讓我明白大學真的是個求學問的地方。無論是KKDeath & Culture, Art of Theatre, 還是Ms Lee的電視與香港等等都令我學會更多未知的東西,更重要的,是讓我知道浸大學者是有風骨的。

說到讀書,當然要提到我的畢業論文。其實三年大學,我對自己主修的傳播學(Communication Studies) 一竅不通,Year 2的時候更因為課程無聊而跟系主任吵大架。到做畢業論文的時候,說到要運用這三年學到的知識,自然是不知所措。還好我遇上了一個很有耐性的顧問老師,把我的題目改了又改,還會教我怎樣用學術的語言。最後,我用了個多星期把一份本來不合格的論文改成一篇合格有餘的功課,哈哈,提起的時候也不免沾沾一下。

相信試過跟我上課的人都可能見過我拖著行李箱走進課室,無他的,因為在我正式當旅遊記者之前也有太多的交流活動。記得3月的時候因為GEILI合作伙伴的關係帶了一班國際學校學生到台灣,之後月尾又應朋友的邀請到武漢出席一個學生會的交流會議,還在武漢華科那邊替GEILI搞了一場宣傳大會。哈哈,想不到我這爛透的國語竟然可以吸引到到場的8成學生報名參加GEILI Fellowship的活動。

從武漢回來之後,就要準備香港大專福利聯盟第二屆周年大會,也象徵著我們正式完成了第一屆評議會的莊務。記得這個學生組織兩年前成立的時候,很多人會批評我們會章浮動、制度混亂,但經過兩年的努力,至少我們確立了理事會、評議會的制度,這也是來之不易的,我也為這個組織的所有而感到自豪。

周年大會之後不久,因為參加了海峽尋新香港論壇(Strait Talk Hong Kong),我就在香港大學過了一個星期。在那一個星期的交流裡,我認識到更多兩岸四地的朋友,當中我覺得很有意思的活動,就是重塑兩岸歷史的脈絡。那時候組委分大陸、臺灣和港澳代表分成三組,每組要選出10件影響兩岸關係的事情。意想不到的是,原來我們眼中重視的八九六四、九七主權移交,在臺灣朋友的眼中竟然不太重要,因為臺灣就是臺灣。而去撰寫一份兩岸四地都同意的《和平宣言》的時候,我說要保持香港的自主性,有些大陸的朋友以為香港也要獨立了,之後因為「一國兩制」的法理問題吵了很久,也是個有趣難得的經驗。

有驚無險的通過最後的考試,我終於要畢業了。我沒有去畢業旅遊,卻因為GEILI的推薦而當上Global CitizenshipGroup Coordinator到紐約交流,參訪了聯合國、當地的人權組織等。我發現世界之大,各地都存在著不同的政治問題。這個旅程讓我體會最深的,其實並不是國際問題的廣泛性或當中的地域因素,而是我們不能以其他國家的問題為借口而淡化香港社會的缺憾。

這之後就來到7月的GEILI Fellowship。那是一個在香港辦的國際交流活動,我們一共請了80多個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來到香港交流。其實我一直負責處理他們報名的時候已經覺得十分有趣,看著他們填上的國藉,很多都是聽過而不了解的,這又再一次讓我明白到世界之大,放眼全球的道理。話說回來,其他國家的問題不能淡化香港的缺憾,但是這又不代表我們自顧自的生活下去。機會處處,有時候把眼光放遠一點,說不定會有意外收獲。

GEILI Fellowship之外,就正正式式開始我在TravelQnA的工作。這份半個旅遊記者的工作,相信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吧?開始了工作一個月還未夠,我就有機會出差到臺灣採訪當地的民宿,再用了餘下的時間辦Strait Talk的臺灣交流團,讓一班香港、大陸的代表互相交流,參訪當地的立法院、國民黨、民進黨等等,希望可以為兩地的公民社會撤一點種子。

沒多久,我又有出差的機會,那次是到泰國去。本來是去報導華欣的大象盃的,豈料沒出發就接到香港的工作,最後比賽還沒開始我就要坐最早的飛機回港當活動嘉賓。幸好10月的時候獲泰國旅遊局再次邀請到曼谷去,呵呵,算是真正踏足個泰國這片土地。

說起旅遊局,與德國國家旅遊局的合作也是一個難忘的經驗。雖然不能做到盡善盡美,但也無悔當初堅持接下這個項目。要一個人擔起一個活動本來已經不是一件易事,要辦一個我完全不認識的廚藝比賽就更難。由選擇食材、嘉賓邀請、採訪邀請、找酒商贊助、比賽流程、場地安排,甚至是撰寫合約條款都由我一手包辦,還好後期有人幫助設計場刊、拍攝剪接等,活動才能順利完成。

比賽之後我頹靡了好一陣子,大概是有種精神透支的感覺。直至獲澳洲旅遊局邀請到上海出席該局大中華區的會議才慢慢回復狀態。三日兩夜的上海之旅很快就完結,多得當地朋友的相伴,在那裡過得很快樂。

對啦,說到2012,當然少不得談到JA的份兒。很開心畢業之後反而多了時間在JA(Junior Achievement)幫忙。先是8月的時候當JA ITC 2012(International Trade Challenge)的義工,那時候劉小姐問我有沒興趣當Company ProgramBusiness Advisor, 我說當然有興趣。JA是我高中時期參加的一個活動,每年他們都會辦一個Company Program給中學生自組學生公司擺聖誕攤位,而Business Advisor(BA)就是要幫忙那班學生,分享經驗,讓學生公司的運作更成功。很榮慶,在Company Program十週年的年頭,我能夠當一個小小的BA,期間還可以到TEDx Youth@Hong Kong幫忙,也是開心的事情。

回首2012,我的生活過得美滿精采。感恩在我生命中出現過的所有人,無論你們在與不在,感恩有人讓我愛懂怎樣去愛。

You have made me a better person, thank you! 

2012年11月27日 星期二

末日前的告白 想和妳去的21個地方


「有沒有這麼一個人,你無數次說著要放棄,但終究還是捨不得?」
短促得來不及枯萎的舊情在記憶裡發酵,以翔對於對高中時的女友紀晨始終不能忘懷。即使已經握著另一個女孩給他的幸福,即使紀晨可能已經不再愛他,即使他們可能不再遇見,他仍然渴望彌補當日的遺憾,希望跟紀晨再次經歷甚麼…
TravelQnA與「旅.攝」攜手合作,用文字和相片,交織出一段一段感人的告白,以21日的時間分享以翔和紀晨的故事,走進21個不同的世界,體會21種不同的心境。
「末日前的告白.21個想和妳去的地方」代表著一份猶存的希望,希望能夠再次經歷甚麼,也讓妳明白更多…

故事將於12月1日登場,到時將會與我公司TravelQnA Facebook同步發放,請各位密切留意:
http://www.facebook.com/travelqna.org
多謝支持!

2012年11月11日 星期日

重新聚焦

話說德國廚藝比賽過後我一直都處於半頹靡的狀態,或者說,有種失焦的感覺...

就像之前一篇的分享說到,現時公司正處於一種進退維谷的境地...

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看著Facebook的人流再一次漸漸下滑,擔心著其他作者文章快將用光,新的project又好像愈來愈遠,「半個旅遊記者的故事」的人流又攀升不了...

而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想法好像愈來愈少,信心也漸漸流失了...

話說頭來,其實之前我有想過方法的,其中一個,就是把網站的資訊範疇拓展至「人物.生活」的專訪,而到底要找甚麼人做專訪,做怎樣的專訪,我之前略略想過,但還沒有很清楚的連結

而第二個解救的方法,就是在零資源加強宣傳,這個當然要配合到網站的運作,但是我不是這方面的專才,動輒找人幫忙的話,成本太高,根本負擔不起...

於是,就趁著星期天放空的日子,到圖書館看看書,找找新靈感...


借了數本訪問對談錄,得著很多,更豐富了「人物.生活」專訪的想像;借了一本旅遊界前輩的小品,激發起我訪問業界前輩的興趣;借了三本網站管理的工具書,使我明白了一些重要的技巧...

不得不提的,是我已經想好了一個「革命性」的項目,題為「末日前的告白 - ________」,後面的題目暫時保密。成功的話,屆時TravelQnA將會進入一個新的領域,我相信,我希望!

2012年11月8日 星期四

碰見「小明」重遇舊上司

話說今天出席一個法國酒的發佈會...



本來出席活動只是想跟法國旅遊局的代表打個交道
但是旅遊局的人沒有碰到,就反而碰到「小明」李家仁醫生


說到「小明」,就要說說去年在挪亞方舟實習的日子...
話說當時方舟聘用了一家公關公司,而那公司的老闆跟醫生寫了首「小明上方舟」


當時「小明上方舟」一出,網上劣評不斷...
如果方舟想學習某某壽司店的「打大佬」宣傳攻略,將缺點包裝成綽頭,那麼我只能說他們做得十分成功...


然而,方舟最後還是易手了,易手之後,我還以為沒機會再看到當時的上司們




想不到會在這裡再見到他們了,還碰到了館長,很久沒見,心裡還是感到高興的。=)


當日活動報導
http://www.travelqna.org/travel/archives/36100

2012年11月3日 星期六

人物專訪:立根原在破岩中 飯店掌舵人不輕鬆

之前出差到澎湖去,做了一篇至今仍然很喜歡的人物專訪,跟大家分享一下:


立根原在破岩中 飯店掌舵人不輕鬆

「很多事情不是本來就會有,沒有事情是應該的。」

澎湖和田飯店的掌舵人雋孜年齡輕輕就當上了飯店的總經理,已經11年的時間了…

11年前,雋孜的雙親離去,當時只有22歲的他,背著公司各種各樣的問題上路去。接手之後,雋孜致力推廣「和田」這個品牌,希望可以把這個名字推廣開去。

和田講求「慢遊.慢賞.慢享」,希望來的客人都可以好好的享受生活。這裡有澎湖首家的酒店SPA服務。有別於區內的小店,這裡提供的是一套五覺的體驗,從輕音樂、香薰油選材,到親切友善的態度,他們都做得一絲不苟。「我們要的不止是知名度,還要指名度,客人一想到SPA就想起我們的那種,然後再對外擴點。」



除了SPA這個附屬品牌之外,和田亦積極推動品牌管理。而今年他們則開動了「和田365」的計劃,除了是說明服務是1年365天之外,就是要強調360度的全方位服務,由機場接送、代客租車、行程安排等等,和田在澎湖縣內的確是薄有名氣的。而計劃的內容之一,就是每天在社交網站上載公司的最新消息,分享澎湖生活的點滴。

房間設計簡約舒適 沒有花巧的裝潢



餐廳環境寬敞 用心製作每份食物






飯店的行程安排也很到家,櫃檯有不同的計劃供客人選擇。有其他需要的,例如自駕遊租車,櫃檯也可以代為安排。說到澎湖觀光,土生土長雋孜分享到澎湖有4個特色,包括閩南文化、地理地形、海洋沙灘和海鮮美食。喜歡悠閒的,可以到東海釣魚觀石;南海奇特地形景觀。其中位於七美嶼的雙心石滬北海更是聞名於世;北海的貝殼沙灘、藍天碧海也是浮潛的好去處。加上這裡的人不加修飾的待人態度,讓人感覺自然而美好。

「我沒想過自己的夢想,作為家中的長子,我很小就知道要回來,只是回來得比較快,快得沒時間想太多。」

在別人眼中,雋孜可能是一個少東,一個富二代,但是箇中的辛酸卻不是人人明白的。「人家看你喝酒、坐飛機到處去以為你很快樂,其實當中的苦自己才知道耶!」雖然接手已經11個年頭,在區內算是首屈一指的飯店,但是雋孜並沒有放鬆,更在等機會把和田發展開去,使飯店不再停留於飯店,使和田不止只紮根在澎湖。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創業難,守業更難,一直堅持下去的確不易,和田有今日的成績,也是千磨萬擊而來的。

文:  Daneil @ TravelQnA

原文:http://www.travelqna.org/travel/archives/35052

2012年11月2日 星期五

美酒佳餚巡禮 2012

如果有人問我,當半個旅遊記者,最開心的是甚麼?

當然是有機會見見世界,出席各個大大小小的場合啦~

比方說,今次公司就獲邀出席「美酒佳餚巡禮 2012」
穿梭在300檔的美酒美食,品嚐來自世界各地的奇珍
在西九的海邊吹吹風,喝喝酒
還碰上朋友,的確是一件美事



於TravelQnA的報導

2012年10月28日 星期日

順利過關

「美食地圖.美酒佳話」

美酒佳餚往往能夠勾起對一個地方的回憶和興趣,所以訂這個活動題目的時候,我就叫它作次「美食地圖.美酒佳話」德國廚藝比賽與旅遊名家分享會

回想起來,辦這個活動的壓力真大,一方面事前自己對於廚藝比賽完全沒有接觸。看到旅遊服務業培訓發展中心絡給我的建議餐單我嚇了一嚇,例如甚麼是"Red Current Jus, Chanterelle Mushrooms, Brussels Sprouts, Buttered Noodles"我真的完全不清楚,只好叫他們再幫我翻譯一下吧。而負責活動的大廚先生中途又要離港工作,一直找不到對頭人溝通,有時就長途電話給他問過明白。

看見一班學廚親手烹調指定的德國菜式,並有The Ritz-Carlton Hotel 行政總廚、資深食評人陳俊偉先生、「孖人廚房」的Caleb和港姐靚女廚師Hilda壓場,心裡也覺得有點欣慰。一方面這對於學生應該是一個好的挑戰,難得的學習機會,另一方面活動也順順利利的完成啊。




當然,一場好的活動,免不了好的幫手,也謝謝大家的努力啦 :D


2012年10月19日 星期五

盡人事 聽天命?

話說近來一直在忙著籌備「美食地圖.美酒佳話」德國廚藝比賽與旅遊名家分享會這個活動。這個活動是我在TravelQnA工作的第一炮,由七月一直談到現在,由甚麼都沒有都現在。

最初跟德國國家旅遊局提議辦這個活動,當時公司的同事還在,三個人就走上去旅遊局的辦公室商議,當時旅遊局負責人的反應出奇地好,幾乎甚麼都答應。

老實說,最初接這個project的時候,我入行還不夠一個月,既沒有很多想法,也沒有人脈,吁只好以戰戰兢兢的心情來應對。

大方向定了,我們便開始找場地,幸運地,很快就找到了旅遊服務業培訓發展中心提供場地,還找了那邊西式廚務營運及培訓經理親手設計菜式。

這數個月來,一路籌備這個project的同時,我出席了很多不同的活動,開始認識了一些記者、食評家、酒商等等等,每次出席這次場合,我都硬著臉皮去嘗試打交道,每次完了之後都補一個email問好,又很幸運地,得到了數個回應。而這數個回應,就變成了今次比賽的評判、分享嘉賓、贊助商。

就是這樣,一步一步的走,好像就走得愈來愈札實。於是我就把傳媒邀請、新聞稿寫好,中英版也有,等了大約一個星期的核對,終於可以發正式邀請了。


然而,問題在這裡卻開始卡住了。原來我過去數個月一直認識的傳媒朋友都是旅遊版記者、港聞版記者,而他們是絕少出席這些活動報導的,怪不得我發了近50個電郵都沒有甚麼回音。又有朋友說報館比較習慣收fax,於是,昨天從澳門回來之後我就漏夜fax到各大報館去,也是沒甚麼消息。在焦急與焦慮之際,我就直接打到報館的熱線,硬著頭皮的問他們找飲食版記者的聯絡,還好都找到了好幾位,再把電郵送上,之後就只能盡人事聽天命了?

到底,下星期五會有多少傳媒朋友到場呢?

2012年10月10日 星期三

小人物.大人國

其實我覺得這份工作最有趣的地方,就是可以讓你在短時間內見盡不同行業的大人物。

繼泰航A380的體驗團之後,昨天到了德國國家旅遊局的早餐會,今天則到了澳洲旅遊局的發佈會。而今次發佈會,在澳旅局中環廣場78樓的辦公地方進行,場內星光熠熠,東瀛遊、永安、康泰、中旅社等等的老闆、總裁通通在場,看見他們一身筆挺的西裝,熟練的對話,不禁有種進入了「大人國」的感覺。


聽著他們介紹上台的稱謂,我的腦袋就在想著那個人的身份與角色在哪,這大概是學生會鍛鍊出來的一種本領,一種認清別人職權的嗅覺。就像相片中的外國人,就是其中一個盡量不要驚動的大哥大?

晚上繼續這類型的活動,今次是Air Astana的發佈會,一直對於這家航空公司的認識就只有哈薩克斯坦,想不到原來今次他們打進香港,還會開辦曼谷、法蘭克福、莫斯科、依斯坦堡等城市,屆時相信會為現時香港的市場帶來一點熱鬧的氣氛。


2012年10月5日 星期五

如何溫柔地霸氣?

做這份半個旅遊記者的工作,其中有項最特別的,就是要跟不同旅遊機構的高層「傾project」。一個初出茅爐的黃毛小子,因為公司人手的關係,往往需要面對不同機構的總監或總裁,有時候真的有點怯場。

但怯場歸怯場,合作的細節還是要仔細討論的,意向還是要確定的。而討論的過程往往涉及到不同的人事、資源、架構等等,還要等待對方認真回覆。最近有一個project籌備的時間,就有數個月花在這種討論與等待之上。



在談判桌上,討價還價在所難免,而更重要的,是要說服一班人相信一個年輕的小伙子。

不夠霸氣,又怕被人欺負你年輕;太霸氣,又怕被人說自己年少氣盛,到底可以如何溫柔地霸氣呢?經過這數個月的試煉,我發現保持這種平衡真的不容易。而當你錯過了一次機會,別人就可能對你的信心大打折扣,或看穿你的經驗,所以真的要好好準備資料,並加以整理,再一五一十的交待清楚。

說來容易行時難,要溫柔地霸氣,還真的需要更多時間去練習...

2012年10月3日 星期三

半個旅遊記者的故事



很多朋友問我在做甚麼,我答:「旅遊記者?旅遊公關?業務發展專員?」在這一家小小的公司裡,我有著不同的角色,從寫稿、拍照、網頁管理、洽商等等,我都一手包辦。

但最主要的,作為半個旅遊記者,我的職責是去旅遊啊!每次出遊都有不同的經歷,有時候不能在公司的網頁上一一書寫,就把自己更真實的想法寫在這裡吧。

又記得有人說過我工作不太穩定,工種繁多,多得說不出我在做甚麼。也被人說我好像在一個框子裡撞來撞去,都不知道自己在走一條怎樣的路。於是我在想,到時我想做到甚麼呢?

其實我真的不清楚!


但正正就是這樣矇矓的狀態,才可以讓人在跌跌蕩蕩的環境下成長。我總是相信只有經過年輕的嘗試,你才會知道甚麼才是適合自己的。於是,我就下定決心走下去,尋找屬於自己的一片星空。

「半個旅遊記者的故事」將會記錄我日常工作的一點一滴,而透過這每一小滴,你會發現原來「世界」就是這樣一點一滴地建構出來的。

2012年9月11日 星期二

911以外的生活?

911發生的時候,筆者年齡尚少,感受不了那份震憾。在電視螢幕上看著119層的擎天圖騰仿如巴別塔般倒下,黑影從沖天大火中一躍而下。倒下的,到底是一座大樓,還是一個時代的象徵呢?


如今,紐約大概已經從那個痛苦的經驗中恢復過來,紫醉金迷的時代也沒有倒下。
紐約,或者更準確地說是新阿姆斯特丹(New Amsterdam),建立於全球化開始之初,是當時荷蘭西印度公司的一處偏遠哨站,曼哈頓就是當時荷蘭下低價買下的一個地方。這座貿易村落吸引了各種冒險家前來交換貨物和信息,使紐約在18世紀超越波士頓成為英國殖民地的重要港口。海運的發達促成周邊工業的發展,在19世紀的上半葉,紐約城市人口從六萬多人暴增至八十萬人。
而到了21世紀的70年代,幾每座老工業城市都面臨衰微的命運。紐約與底特律對於自身核心產業的衰退令人感受震驚,但在這個由盛轉衰的過程之際,紐約憑藉其自身的企業家傳統精神,成功打造火鳳凰的傳奇。
其中,紐約的金融業大放異彩,也帶動了周邊產業的發展。今日今日,由曼哈頓41街到59街,這一英里範圍內的五個郵遞區域中的公司行號就僱用了超過60萬員工,每人平均賺取年薪超過10萬美元。

然而,911以後,不同宗教、種族之間的衝突,仍然天天在世界各地上演。而在紐約這個華麗的故事背後,卻有著更多每天為生活而拼的人民。去年的「佔領華爾街」運動,促使愈多愈多人明白金融寡頭主導的政治現實,貧富懸殊、失業率高企、社會流動性弱等等的社會實況亦使得愈來愈多人民無法再忍受。也有人受到感召,希望改變過往線性思考、金錢至上的模式,為社會出一分力。儘管現時佔領已經結束,但是那場運動所建立的,卻是一個真實的社群,一群有心改變社會的人民。
說到這裡,有時我會很天真地想:「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若然未報,時辰未到。」是時候了的話,一切就會改變。
一場運動的成功不在於你動員到多少人,改變了多少人的想法,而是你能否動搖到不同的板塊,能否讓更多人培養到一種公民參與的意識。
但願大家在記得911苦難的同時,也不忘現在的生活;無論現實如何,也不忘繼續為社會出一分力。
文、圖: Daneil

2012年7月23日 星期一

感受生活 高雄五分車之旅

「想蒐集夏天的熱 穿越叫 幸福的河 想做吞大象的蛇 不自量力 說真的 又有何不可 我想寫歌」 

時間繼續回到2010年的暑假,那些年的交流活動的第二天,我們到了高雄。在南方的艷陽下,我們首先到了橋頭糖廠參觀。糖廠建於1901年的日治時期,橋頭是當時生產蔗糖的重鎮。當時臺灣的製糖業多在採收後的甘蔗田以茅草搭起糖廓。糖廓內是以牛做為動力、靠人力將甘蔗放入牛拉動的製糖石車榨出甘庶汁,之後再以大鍋熬製成蔗糖。 



現時橋仔頭糖廠分為兩個廠區,一為原製糖工廠行政區,現已整建為台灣糖業博物館,另一部份為冰品休憩區與藝術創作區。 



說到冰品,大家就一定不能錯過那裡的黑糖仙草,清甜的黑糖配上仙草的香氣,是南方豔陽下的消暑佳品!還有紅豆酵母冰,甜甜紅豆味中帶著淡淡酵母味道,再以橋頭糖廠的糖業歷史佐味,絕對值得一試。 

而除了冰品之外,團體機構還可以預約乘坐小火車(五分車),廠區也會安排解說人員解說製及廠區的發展歷史,向大家娓娓道來地講述臺灣人的故事。 

最後,說說生活。看見之前伊健接受忽周的訪問說道:「努爾瓦圖那才叫生活,香港叫生存」 



記得坐在橋頭糖廠的空地,靜靜地欣賞南方的豔陽,靜靜的感受生活,這樣也算是生活啊。 

文章刊載於TravelQnA旅遊網站
http://www.travelqna.org/travel/archives/34757

2012年7月22日 星期日

澎湖旅遊札記 (一)

澎湖列島位於臺灣海峽南部,由90多個小島組成,面潮大海,四面都是蔚藍的海岸。由於四面環海的關係,每次颱風來的時候這裡風力特別強,而在台灣將會受兩股颱風吹襲之前,小記就跟了當地的旅遊團到東海遊覽。
當地人以前大多以漁業為生,近年把漁船改裝,轉型成旅遊業務。由於澎胡四面環海的關係,所以東南西北都有不同的路線可供選擇。而今次要介紹的,是悠閒線路東海。
出發到東海,從澎湖的主島馬公市坐車20分鐘左右就到沙港碼頭。到了沙港碼頭之後,會有「海鮮團」在那裡的集合。而出發的門票都是從飯店、民宿或當地的旅遊社購買。
出發了,船隻首先會帶領遊客遊覽澎湖的島嶼,並逐一簡單的介紹。話說東海島嶼玄武岩柱林立,一直延伸至北岸,風浪的侵蝕形成豐富的地形,深具觀賞趣味。


之後有釣魚的活動,漁獲豐盛,基本上每個遊客都能釣到各式各樣的魚。而漁獲會拿來弄午餐,別有一番風味。

午餐後,換上潐鞋,到潮間帶抓螃蟹、挖牡蠣。聽說有時候解說員會把人文關懷與生態環境都說得清楚,讓遊客明白大自然生生不息的運作,也讓人多一份對自然的關懷。

文章同時刊載於Travel QnA網站:http://www.travelqna.org/travel/archives/35002

美麗的相遇 在澎湖遇見

在澎湖這個簡單快樂的小島裡,有著數座風力發電的風車,其中有一座最美麗動人的風車,就是「遇見」這個民宿。




民宿的設計很用心,每個房間都裝飾得美輪美奐之餘,每個房間都有一個浪漫的名字。




民宿的主人也很有心思,為每個客人都準備了一張精美的名信片,客人寫完之後可以投到民宿的郵筒,就會有專人代為寄出去。





而在採訪期間,小記在這裡碰上一個來自香港的女生。Kammy剛剛於HKU Space畢業,等待升學的結果的時候,就決定利用中間的空檔來這裡打工換宿一個月。

問到將來的打算,Kammy說道:「我就是喜歡去旅遊,去遊歷啊,反而讀書是其次,有些事情無謂勉強就好了。」

而其實旅遊真的有很多種方式,觀光的是一種,打工換宿的也是一種。就像做人做事一樣,也有很多路可以選擇,真的不用困著自己,放開自己,讓自己出來走走,也許收獲真的更大。

問到打工換宿的體驗,Kammy說道:「澎湖好像甚麼都沒有,但其實這裡的人文化意識很高,比方說,之前市集有巡遊,宣傳的竟然是善、孝、禮的精神,這在香港已經很少見吧!」


的而且確,澎湖的生活節奏比香港慢很多,但在這個「慢活」的小城裡,你會感受到一種暖暖的風土人情,不管修不修飾也是很美麗的。

文章刊載於Travel QnA網站
http://www.travelqna.org/travel/archives/35090

2012年6月27日 星期三

體驗生活 x 紐約


越過太平洋海峽,穿過西岸,終於到了紐約 -一個人稱大蘋果的國際都會。










短短一星期的行程,我們到了聯合國總部、紐約大學、世貿遺址、香港經濟貿易辦事處等參觀,聽了聯合國政治事務部(Department of Political Affairs)、支持和平建構署(Peace-building Support Office)的親身介紹,又跟對外關係委員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的訪問學人會面,又聽了Human Rights Watch的研究主任娓娓道來地講述香港與內地的現況,還有Morningside Center精心準備的互動工作坊等等,行程好不緊密。














說說時局,有留意世界局勢的朋友這幾年相信會是歷史的轉捩點。茉莉花革命席倦全球,拉倒了埃及的軍人政權,也動搖了中東多年來的封閉統治;世界經濟轉移(歐債+美債危機)、北韓的領導人去世,中共換屆等等,隨便說說都可以找到很多可能的變數。


今次交流的主題是全球衝突,請來的嘉賓有的是聯合國的項目主任,有的是研究衝突的專家,有的曾經是戰地記者,討論的話題既具學術性,也有一定實踐的意味。然而,總括之言,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在當一個全球公民之餘,不忘本土參與。因為只有透過積極的本土參與,我們才能建設一個強而有力的公民社會,而一個強而有力的公民社會,往往是人民的力量所在。


走在忙錄的紐約街頭,寬敞的道路、多元的文化表演、宏亮的建築等都在顯現這個城市的魅力。有序的街道管理,從南至北依次是第一大道(1st Avenue)到第五大道5th Avenue, 每個地方,都有清楚的數字標示,就像一個排列整齊的棋盤一樣。














相信提起紐約,大家都不約而同的會想起華爾街(Wall Street),但紐約市的命脈還不止這條金融街呢,還有貫穿曼哈頓南北的百老匯大街(Broadway)。百老匯大道南至巴特裡公園(Battery Park) , 貫穿華爾街、帝國大廈、三一教堂(Trinity Church)、多個著名的劇場場地、時代廣場(Time Squares)等等重要的社群。

而走進位於42th Street的時代廣場,名店林立之餘,也有一些特色的商店。其中個人認為M&M朱古力的專門店最有趣。

  


















而時代廣場也是一個重要的公共空間,有天經過時代廣場,看見人群聚集在做瑜伽,翌日在報紙上看到那是一個「萬人瑜伽」的盛會,好不熱鬧。我想,一個城市,一個社群,大概是需要多些公共空間,多些自由的空間,才會有生氣的。














當然,美國的夜景也是別有一番風情的。喜歡悠閒的,可以走到南港碼頭那邊看海,喜歡欣賞城市風光的,也可以走到帝國大廈附近的Rooftop Bars談天說地。






最後,今年美國之旅的最後一天碰巧是自己的生日,也順利成章地在餐廳慶祝起來,謝謝同行的每位。=)




2012年2月6日 星期一

遲來的那些年



不知不覺,新的一年來了,立春也過了,現在才寫下《那些年》的影評好像有點遲,但是有些想法藏在心裡太久,就是很想一一寫下來。

「我想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因為有了我,讓這個世界而有一點點的不一樣」

看畢《那些年》,對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平行時空的約定,不是徒勞無功的人生,也不是男女主角懵懵懂懂而錯過的愛情,而是這份改變世界的熱情 一種漸漸被年月磨逝的信念與傻勁。

大學畢業的日子愈來愈接近了,新聞也愈來愈多關於畢業生路向、起薪點等等的資訊;身邊很多朋友問我有甚麼打算,也有朋友著急地說要幫我找工作。感謝之餘,我也在想到底我應該做甚麼工作呢?我的夢想又是甚麼呢?

嘻,我的夢想?是坐著火車環遊世界,寫下一本又一本的遊記,然後呢?我想開ice-cream café,裡面放的,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名信片、照片,坐進去,大家可以天南地北的聊天,可以靜靜的休息,可以看看不同作家的遊記,不同的生活小品。有空的時候,還可以利用場地辦讀書會、辦旅遊分享會、攝影交流啊,呵呵呵。

呵呵,可能是我想得太美吧,但我還是傻傻的相信這個夢想總有一天能夠實現。
近來一直在想畢業的路向,想過幾遍之後,還是覺得做好現在所有的工作就好了,我相信自會有安排的。

想到這裡,我想起一句我很喜歡的說話

「人在開始時一無所有,只是後來才成為甚麼。」-保羅.沙特

2012年1月5日 星期四

驚險刺激的出入境之旅 @ 印度


印度的出入境管制頗多,申請簽證時需要說明入境的目的,如果是拜訪當地機構的話,需要當地機構的書面證明,而且也有很多的手續;在機場入境時需要填上印度的住址,去程時我一時忘了酒店的名字,弄得要在背包左找右找,把行程的資料找出來,再把酒店的名字填上,他們一問再問之下,才讓我們入境。


成功入境後,他們在有關文件的下半部蓋印,離開出境大堂前需要讓當地的職員檢視。

而在孟買機場(Mumbai Airport - Sahar International Airport)等待行李也是一個特別的經歷。那邊的行李輸送帶不多,在輸送帶的盡頭,可以看到那邊的職員人手把行李運上輸送帶上。那次一等就是兩個多小時。而另一個有趣的觀察,是當地的人很喜歡用紅色的行李箱,所以為免被人拿錯,建議大家到印度的時候不要用紅色的行李箱好了。


而轉內陸機到首都新德里機場,離境的情況更是讓人意想不到!話說回程的時候我們本來由廣州白雲機場再轉機到香港國際機場,後來因為時間的考慮,就打算直接從廣州乘車回港。於是,我們就跟當地的職員說行李不用送到香港,到廣州就行了,那邊的職員點頭,一面明白的樣子。但打在行李帶上的標籤,竟然還是寫著HKG! 行李還差點兒被運走了!經過一番雞嘴鴨舌之後,當地的職員也明白我們的說話,把行李的標籤弄好了! 是次印度之旅的另一個體驗,是當地的人英文普遍都不太好,連機場的職員也只能以非常簡單的英語溝通。

但想深一層,這也是印度人可愛的地方啊! 我們都習慣以英語作為溝通的語言,我們都習慣在時間的死線上工作,趕過不停,忙過不停! 但是印度人呢?他們還保留著自己的語言,自己的文化;而時間對他們來說,好像從來都不是甚麼似的,這樣子的方式,到底是生活的原形,還是他們的「懶散」?


火拼時速 @ 新德里機場


驚險刺激的事情又怎會到此為止?在check-in完畢後,機場的職員突然拉著我們,說我們還要補交稅款,每人是1400元左右盧比,幸好身邊的朋友有多出的盧比,不然的話花光了金錢都不知怎麼辦!而聽說在柬埔寨的機場,當地的情況更糟,是check-in完畢,走過海關之後,當地的職員才索取離境稅,所以建議大家離境時僅記要多留一些當地的貨幣,或足夠的美元,以備不時之需。

驚險刺激的事情還沒有完!航班延誤的情況就遇得多,航班提前起飛大家又有沒有試過呢?

航班本來起飛時間是當地時間22:40,由於提早了很多check-in的關係,我們在九時多左右就已經坐在候機大堂了,途中一直沒聽到甚麼廣播。在十時左右,我坐久了,好奇地前去登機告示板看看,才發現原來航班已經Final Call! 於是我們就奔命地跑啊跑,跑過長長的走廊,火速地完成登機手續,最後航班在22:15起飛,比原定時間提早了差不多半小時!這個印度機場真的是無奇不有!